地理位置
大興安嶺因大興安嶺山脈起源而得名,位于北緯50 °11'至53°33'、東經121°12'至127°00'之間,是中國最北、緯度最高的邊境地區,平均海拔573米,年平均氣溫-2.6℃,極端最低氣溫-52.3℃,年平均降水量428.6mm—526.8mm,全年無霜期80—110天,冰封期180—200天。政區北為黑龍江上游水域,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東南與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縣接壤;西南與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族自治旗毗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為界。區內國境線為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邊境線長786公里。大興安嶺行政公署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林管局)所在地加格達奇區,距首都北京鐵路交通2131公里,距省城哈爾濱鐵路交通719.5公里。
城市概況
大興安嶺地區總面積8.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1.2萬人,居住著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俄羅斯、朝鮮、回等28個少數民族,共2.1萬人,占全區總人口4.10%。其中,鄂倫春族是大興安嶺世居少數民族,現居我區1098人,占全國鄂倫春族總人口13.4%。下轄呼瑪縣、漠河縣、塔河縣3縣,加格達奇、松嶺、新林、呼中4區和10個林業局、35個鄉鎮、52個林場。行政公署與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林管局)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為國家林業局唯一直屬企業,大興安嶺行政公署為省政府派駐機構,所轄加格達奇和松嶺兩區地權屬內蒙古自治區,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21.9%。
自然資源
大興安嶺是我國重點國有林區,有林地面積678.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1.23%,活立木蓄積5.38億立方米,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每年僅制氧納碳、涵養水源、吸收二氧化硫、滯塵和殺菌等生態服務價值就達1940億元。林下適生經濟植物540多種,藥材1475種,藍莓、紅豆、偃松儲量豐富,年允收量分別達到1.4萬噸、1.4萬噸和900噸,是享譽國內外的“中國野生藍莓之鄉”。擁有神州北極、神秘源頭、神奇天象與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濕地等壟斷性旅游資源,“神州北極”旅游品牌享譽國內外。區內礦產資源富集,是國家16個重點成礦帶和3個重要找礦靶區之一,有煤炭、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等礦產資源40多種、礦產地584處,潛在經濟價值逾萬億元。境內有大小河流500多條,水資源總量160.76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儲藏量78.04萬千瓦。
歷史沿革
大興安嶺古稱大鮮卑山,是中華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東漢后期至兩晉時期為鮮卑拓跋部轄區。1695年,康熙皇帝降旨開辟嫩江到漠河的驛道,沿途設驛站33處。清朝后期,大興安嶺采金業崛起,年產黃金最高達10萬兩,古驛路由此命名為“黃金之路”。民國時期,大興安嶺先后受黑龍江省、黑河、呼倫貝爾等地方政府管轄??箲饡r期,原新中國黑龍江省省長陳雷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抗日聯軍與日寇轉戰于密林深處??箲饎倮?,我區于1947年建立了人民政權。新中國建立后,分別于1955年至1956年、1958年至1959年、1964年先后三次開發建設大興安嶺。1964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以會戰的方式開發大興安嶺林區,1965年,林業部和國家經委批準成立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林業管理局與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開發歷程使大興安嶺擁有了以神州北極為代表的“北”文化,以大冰川、大冰雪為代表的“雪”文化,以大森林、大濕地為代表的“綠”文化,以鮮卑和古驛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抗聯和大興安嶺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鄂倫春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大興安嶺林業生態文化格局。
生態建設
自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在沒有國家相關政策支持、每年減收近億元的情況下,主動調減活立木產量,天保一期共調減1836.88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資源經營性消耗3051.82萬立方米。按照天保二期工程要求,從2011年開始全面停止主伐生產,分3年將木材產量調減到56.5萬立方米。1998年至2011年,大興安嶺累計完成中幼林撫育1,032,561公頃,人工造林65,672.55公頃,更新造林39,164.7公頃,人工促進天然更新247,572.54公頃,義務植樹1655.18萬株。2012年,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分別增加2.32萬公頃、1146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0.28個百分點,連續實現“三增長”,各類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達到28處,總面積98.2萬公頃。隨著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國家林業局做出了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六大體系”戰略部署,大興安嶺作為重點國有林區,有條件、有能力,更有責任和義務扛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大旗。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大興安嶺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搶抓機遇、挖掘潛力,全力打造林區生態文明建設五大格局。一是以森林管育為重點,落實轉型規劃、天保工程二期各項任務,實施森林保護、資源培育及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建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機制,打造林區生態安全格局;二是以經濟轉型為核心,著力培育綠色礦業、生態旅游、綠色食品等生態主導型產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打造林區生態產業格局;三是以宜居宜業為方向,加大棚戶區改造、“三供兩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綠化美化城鄉環境,打造林區生態人居格局;四是以文明理念為引領,樹立崇尚自然、節約優先的道德導向,挖掘地域文化內涵,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打造林區生態文化格局;五是以共享成果為宗旨,落實民生預算,實施民生工程,打造林區生態民生格局。力爭到2015年,初步建成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五大格局;到2020年,全面建成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在林業系統率先建成生態文明示范區。
經濟發展
大興安嶺自1964年開發建設以來,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1.3億立方米,上繳利稅78億元,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天保工程14年間,森林和濕地累計創造生態價值2.7萬億元,是天保工程一期國家投入的276.6倍。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大興安嶺林情區情,提出了建設“生態優良、產業優化、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總體思路,圍繞生態建設、經濟轉型和民生改善三大任務,強化重點工作落實,創新經營管理機制,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創新高。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6.9億元,增長13.9%;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5.1億元,增長25.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9.2億元,增長26.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1億元,增長3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5.9億元,增長15.2%;進出口總額達到18.1億美元,增長1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6.96億元,增長14.1%。
生態旅游
大興安嶺牢固樹立“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的理念,做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全區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的重大決策,圍繞旅游產品開發、客源市場開拓、產業規模擴張、經濟效益提升等項重點工作,加快推進旅游資源整合,加快提升旅游總體形象,加快做大生態旅游產業規模,全區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始終保持著年均50%左右增速。在北極旅游名鎮建設了圣誕村、民俗生態園、金馬旅游度假區等項目,基本構筑起以北極村為龍頭的旅游目的地主體框架。啟動森林濕地產品。建設了中國唯一的寒溫帶動植物基因庫——大興安嶺寒溫帶植物園,完善了南甕河濕地公園,多布庫爾濕地漂流度假區等濕地基礎設施,使大興安嶺成為黑龍江省北部濕地生態的新亮點。深度挖掘民俗風情產品。在北極村建設了集歌舞表演、娛樂、餐飲、博物館于一體的原生態鄂倫春民族風情園,十八站白銀納民俗博物館。完善冰雪體驗產品。建設了漠河圣誕世界、北極滑雪場和加格達奇映山紅滑雪場。其中加格達奇映山紅滑雪場空中技巧場地,已承辦4屆全國自由式滑雪冠軍賽,大興安嶺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滑雪基地、世界冠軍搖籃”。開辟了再現北方少數民族鮮卑人生產生活的嘎仙洞旅游專線;開發出胭脂溝景區,重修了李金庸祠堂,初步形成了以淘金文化、知青文化等相對較為完整的旅游歷史文化體系。挖掘最北資源,打造特點鮮明的北極旅游文化。修建和完善了中國最北一家人、神州北極碑、北極哨所、北極點等一系列“北”字號景區景點。以舉辦“北極光節”為載體,通過開展東西南北“四極”論壇、與海南三亞市聯手打造“南有天涯海角,北有極地漠河”等系列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神州北極”品牌。挖掘冰雪資源,打造匠心獨具的冰雪旅游文化。舉辦了8屆黑龍江源頭國際冰雪汽車越野拉力賽,并將賽事升級為國家級專業性國際賽事。每年舉辦由多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冬泳邀請賽,建成了全國最北的4S標準映山紅滑雪場,舉辦了7屆中國黑龍江初冬熱身滑雪月開滑式和4屆全國自由式滑雪冠軍賽。挖掘民族資源,打造風情獨特的民俗旅游文化。在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建立了樺皮、獸皮手工藝品加工廠,完善了白銀納鄂族展覽館,組建了白銀納鄂族藝術團,在中央電視臺《變化中的中國》和《發現之旅》全面介紹了鄂倫春民族風情。挖掘生態資源,打造魅力實足的森林旅游文化。目前,大興安嶺擁有旅游景區20多個,其中國家2A級以上景區10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處,3S級滑雪場1處,旅行社25家,2星級以上賓館12家,家庭旅館113家??头靠倲?100多間、床位1.3萬張,旅游直接從業人員近3000人,2012年,大興安嶺接待旅游者突破3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3.1億元。
城鎮建設
圍繞建設“生態優良、產業優化、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總體思路,大興安嶺全力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先后建成漠河機場和加格達奇機場,開創了我國東北地區一個市地建設兩個機場的歷史;漠北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實現了我區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全區公路總里程1.9萬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036公里,全區所有縣區局、86%的鄉鎮和53.8%的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等級公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支持,啟動棚戶區改造111,392戶、566.96萬平方米,竣工驗收108,392戶、541.95萬平方米,入住106,528戶、532.64萬平方米,2012年交工3.7萬戶、183.5萬平方米,入駐1.1萬戶。全力推進城鄉清潔工程,完成了11個生態型花園式林場(鄉鎮)、10個標準化物業小區建設任務,加快推進城鎮園林綠化,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個百分點。
社會民生
整合撤并鎮場中小學校74所,改擴建96所,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學前三年免費義務教育,全區60%的義務教育學校進入標準化學校行列。加大了鄉鎮文化站建設,全區現擁有鄉鎮文化站34個,農家書屋80個,覆蓋率達到100%。新建的地區醫院晉升為三級乙等醫院,鄉鎮衛生院、農村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達到35個、62個、12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病人均次診療費下降50%。目前,全區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3.08人、護士2.42人、床位4.2張,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萬元,增長18.5%;農民人均純收入9365元,增長14%,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9億元,增長15.2%。